创媒圈 - 自媒体运营教程 | 工具库 | 变现攻略,助你从新手到爆款!

标题:自媒体贬低国人现象的背后:警惕舆论场中的偏见与误导

发布日期: 2025-07-08

标题:自媒体贬低国人现象的背后:警惕舆论场中的偏见与误导

近年来,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,一些以“批判”“反思”为名的内容逐渐异化为对国人的系统性贬低。这类文章或视频常以偏概全,将个别负面事件放大为群体标签,甚至通过虚构案例、断章取义等手段制造对立情绪。从“中国人素质低下”的刻板印象,到“国民劣根性”的恶意揣测,这种扭曲的叙事正在污染公共舆论场。

仔细观察这类内容,会发现其往往存在三个共性特征:一是用情绪化表述替代事实论证,通过“震惊体”“痛心体”标题吸引流量;二是采用“选择性失明”手法,刻意忽略社会进步的正向案例;三是嫁接西方中心主义视角,将文化差异曲解为文明优劣。这种创作本质上是对流量逻辑的畸形迎合,而非真正的社会观察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自媒体账号背后存在明确的话术模板。他们惯用“众人皆醉我独醒”的伪精英姿态,将正常的社会治理问题偷换为民族性批判。当网友提出质疑时,又立即以“不让说真话”的受害者姿态进行反扑,形成封闭的诡辩循环。这种话语陷阱不仅消解了建设性批评的空间,更助长了网络空间的戾气。

从传播学角度看,贬低性内容的病毒式传播符合“负面偏好”心理机制。但长期沉浸在此类信息茧房中,容易导致认知偏差:有人开始用自媒体塑造的扭曲镜像审视同胞,甚至产生文化自卑。疫情期间,某些账号将防疫中的个别问题上升为“民族劣根性”,却对志愿者连夜送药、邻里互助的温暖故事视而不见,就是典型例证。

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方合力。平台应建立更精细的内容评价体系,降低煽动对立内容的推荐权重;读者需培养媒介素养,警惕那些将复杂社会问题简化为民族性批判的“精神鸦片”;监管部门则要区分正当批评与恶意贬损,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生态。毕竟,健康的舆论场既不需要无底线的吹捧,也不容充满恶意的贬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