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媒圈 - 自媒体运营教程 | 工具库 | 变现攻略,助你从新手到爆款!

自媒体贬低国人现象:警惕流量背后的偏见与误导

发布日期: 2025-07-08

自媒体贬低国人现象:警惕流量背后的偏见与误导

近年来,随着自媒体行业的爆发式增长,部分账号为博取流量刻意制造对立情绪,通过片面案例或极端化表述贬低国人形象。这类内容往往以“揭露劣根性”“批判国民性”为噱头,实则扭曲事实本质,对社会认知造成深远危害。

典型案例包括将个别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上升为“中国人素质低下”,用选择性拍摄的街头画面佐证“全民道德滑坡”,甚至虚构“中国式陋习”清单进行病毒式传播。某短视频账号曾恶意剪辑地铁争执视频,配以“中国人骨子里的自私”等煽动性标题,后经核实当事人实为外籍游客,但误导性内容已获得数百万播放量。

这类操作的共同特征在于:刻意忽略社会发展进步,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民族性批判;滥用“调查数据”却不注明样本量和来源;以偏概全地将地域差异包装成“文明等级论”。某公众号文章曾引用未经证实的“全球素质排名”,将中国列为末位群体,后被证实所谓排名仅是某境外论坛的投票游戏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内容生产者深谙算法机制,通过激发愤怒情绪实现传播裂变。他们往往采用“双重标准”:对国外同类事件轻描淡写,对国内类似现象则上纲上线。某知名博主长期以“批判国民性”为内容主线,其日本旅行见闻中却将当地占座行为解释为“文化差异”,而对中国游客类似行为则定义为“文明缺失”。

这种现象的蔓延已造成多重危害:加剧社会群体的割裂对立,助长文化自卑心理,更可能被境外势力利用作为抹黑中国的素材。2023年某境外媒体就曾引用国内自媒体的极端言论,作为“中国民众自我否定”的所谓证据。

整治此类乱象需要多方合力:平台应建立“刻板印象标签”识别机制,对刻意煽动族群对立的内容限流;读者需培养媒介素养,警惕“以骂爱国”的流量陷阱;监管部门可考虑将蓄意贬损国民形象纳入虚假信息治理范畴。唯有回归客观理性的讨论语境,才能让自媒体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而非撕裂器。